剪報焦點:
 
中原建築師生在地出發世界關懷 讓威尼斯雙年展看見台灣

從大一到畢業,從在學到校友,一群中原建築人,從最熟悉的土地上展開對歷史記憶的追尋,用行動賦予生活中漸漸被遺忘的空間一個再生的機會。「大觀園」聚落的再生,是中原建築52至54屆連續三年畢業生用實際行動,為校園聚落共生的老舊社區注入新生命,延續建築教育對環境的關懷。中原建築透過真實行動的傳承與延續,從改變一條街、豐富一個區、凝聚一群人,到期待用台灣建築文化影響世界。

今年夏天的中原建築畢業設計展,讓大家看見連續三年來的畢業班,近二百位學生延續的生命共同體。中原建築系第54屆畢展以「二倍距離」為主離,邁入第三年繼續以老舊社區「大觀園」為基地進行場域開發,傳承環境關懷。本屆畢業設計指導統籌教師陳宣誠強調,「學生們在做的已經超越畢業展覽本身,更是一種相信的力量。展覽已經不是形式,而是一種實際的行動。」看展者包括畢業生家長們驚奇連連,同時也給予學生們莫大肯定與鼓勵。立法委員吳思瑤連續三年皆親自走訪大觀園,她讚許中原建築系的同學以建築設計導入設計營造的在地實踐,沒有聯展比拚競技和炫目的華麗妝點,卻選擇安分也安靜地走入了在地的社會設計服務。

結束54屆中原建築畢展,學長姊慷慨將費盡心思打造數月的場域,無償提供給58th大一學弟妹們作為「大一建築設計課程期末成果展:大師在哪裡?」場地,展出60件以1比50的比例向11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臨摹與改建的設計作品。身兼設計課統籌教師同時擔任中原大學社會設計學程主任謝統勝認為,選擇大觀園作為大一生的成果展,是藉此訓練學生解決事情的能力與創意,作品於空間中擺放妥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團隊精神與向心力,這是設計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謝統勝表示,「這些現代主義大師對於一個社會居住環境的改造有很高的期待,跟現在設計學院所強調的『社會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一般人、為弱勢族群來做設計蓋房子。此次的大一期末成果展,可以讓觀展群眾,在一個廢墟空間中,藉由模型空間的理想性與現實空間的閒置與破敗,開始編織對於一個美好家園的想像。」

中原建築人習慣沒有誇張的裝飾,沒有無謂的限制,讓大家看見建築介入的日常。甫開幕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同時現身會場中包括獲得第3屆總統創新獎並長年於中原大四建築設計課任教的建築師黃聲遠,今年代表台灣負責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設計;也包括擔任雙年展現場翻譯、目前在土耳其畢爾肯大學任教的中原建築系91級校友裘振宇,運用台灣建築專業與NGO合作在土耳其建設難民教育中心;同場中的日本東京帝大建築系教授「治療系建築師」藤森照信,也曾受邀擔任中原建築國際名師講座教授進行學術交流;中原大學建築系教師黃俊銘、曹拯元等同樣也帶著學生到年會現場朝聖。這群同為中原建築人的共通點,相會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目的,不僅僅是建築學術上的交流,更期待讓台灣建築躍昇為東亞建築代言人,成為世界建築文化樞紐的關鍵角色。

中原建築的老師、學生、校友們,用熱血任勞任怨的擔當重任,只要願意比別人多做一點事,未來的成就肯定跟別人不一樣,就像建築大一的期末成果展是零經費從規劃到有質感執行完成、也像建築畢業班連續三屆用行動將大觀園聚落再生的畢展、也如同建築系校友裘振宇運用建築專業展開海外數百萬人的人道救援。中原建築系期許發揮教育的社會責任,從在地延續對世界的關懷。

「中原建築一(58th)建築設計課程期末成果展:大師在哪裡? 」正式於建築系館一牆之隔的大觀園巷弄之間開展,展覽期間為6/24-28 每日10:00~17:00

電子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