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焦點:
 
上帝恩眷的家庭

家庭成員

江彰吉/化學系55級校友;現任中原大學化學系教授、教務長

鄭懷明/化學系55級校友;現任中原大學化學系教授

江捷如/現任中原大學諮商輔導中心老師

江正彬/土木系86級校友;現任職於美國Black & Vetch公司

前言~江彰吉執筆

在中原慶祝五十週年校慶的〞前夕〞,回想四十多年前在中原的景況,所有事物均歷歷在目:想到當年畢業服完兵後就立刻出國,學成後在美工作兩年束裝返校,在母校服務至今三十多年,回顧起來也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樣。這一生好像完全屬於中原,「我好像是中原,而中原似乎就是我」。

八月初,趁著學校全休赴美探望兒子及兒媳時,有空提筆撰寫我們這「中原之家」,在此之際,看見兒子及媳婦在美的現況,宛如當年我與妻子懷明在美做事的景況,更激起無限感觸。回憶起當時在美奮鬥的情形,以及毅然決然返國回校服務的壯志;很快地一晃幾十年已過,下一代已經要接下你的棒子,不禁思考當年返回中原的目的是否已經達到?我們現在是否可以安然的退休,不必再為中原操心?中原未來五十年是否可以在台灣永續經營中,比我們在這三十多年來的努力耕耘有更大的輝煌成果?中原在教學與研究上能否獨領風騷,鰲居私校第一,超越部份國立大學,甚而與台清交媲美?也許我們的期許大了些,但我們深信這絕不只是夢想而已,必定會實現,因現在的環境比當年實在好太多了,我們也看到中原後起之秀的努力與表現均優於我們,只要你我等所有中原校友願意一起為中原來規劃、打拼,我相信未來五十年,中原是無可限量的,盼望所有中原人能團結起來為中原將來的五十年奮鬥!

我把對中原的期許寫在前面,因那是最重要的,接下來跟各位介紹我們這「中原之家」。我與懷明同讀化學系,民國51年進中原,55年畢業後,我去當兵,懷明在台電做事,一年後我們一起出國留學,懷明去德州女子大學,我去佛大,民國61年畢業後我們一起去緬因州波頓學院服務。在服務之時,前化學系主任林世芬及中原董事們去美國,要我們返國服務,民國63年我便與懷明一起返國,均在化學系任教至今。

在中原31餘年,教學、研究與行政三方面等分我的時間與精力,從早上七點左右去學校,傍晚回家與家人共聚晚餐之後,又回學校直至晚上十二點回家睡覺,三十年過得十分愉快。

懷明一直在化學系教書,是位好老師,曾獲「教學特優教師」,在家辛苦治理家務,教育兩位子女,也讓我毫無後顧之憂。

老大捷如畢業於台大農業推廣系,後至政大心理研究所畢業後,曾在台積電人力資源部門、交大諮商中心工作,兩年半前轉職中原諮商輔導中心至今。老二正彬82年進中原土木系,畢業服完兵役後出國,在美USC獲碩士後轉UM,於94年7月獲博士學位,同月進美國Black & Vetch公司做事至今。

我們全家四人均屬「中原人」,除我與懷明當年因填志願進中原外,兩位子女均依其意願進入中原。這全都是上帝的帶領與賜福,與中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盼望剛出生的孫子長大後也有著神的恩典,長大後也能成為中原人。

夫妻篇

我和懷明是同班同學,在大學時代就已經相知甚熟,班上同學常在一起,大家感情都很好。大學時同學們都忙於功課,很少會談感情的事,或許也因那時代比較保守吧,對男生而言,在學業或事業方面都還沒什麼展獲,似乎沒談戀愛的資格。畢業後,懷明去工作,我則在當兵時準備考托福出國,後來倆人有機會一起準備辦理出國等手續,開始「正式」談戀愛。在美國期間,兩人分處不同州距離甚遠,當時電話費也貴,均以信件往來,每星期總有一、兩封信;一年後放暑假,剛買了一部二手車,就從佛州開車去德州找她,這約要三、四天的車程,不幸第一天傍晚就出車禍住進醫院,左手雖斷,三天後出院帶著石膏仍然飛去找她,大概也因此感動了她,後來才答應嫁給我吧。第二年暑假,懷明拿到碩士轉到佛州讀博士,我們便於當年聖誕節前結婚。

在美結婚,婚事一切由我倆自己籌備,自己剪字、佈置會場等,在教堂結婚簡單隆重,在佛大所有弟兄姊妹及中國同學也都來參加,家人也只有在台灣請親戚而已,當時在美結婚的中國留學生均是如此,只有王永慶的女兒在佛州結婚時才有父母特別赴美參加,並舉辦喜宴。在美,一方面因兩人相依為命,沒有任何親戚,朋友也比較少,另一方面也沒有親戚朋友的干擾等,整個家庭全靠夫婦二人自己去承擔,共同面對,有了孩子後也全靠自己,沒有別人可幫忙,相對使夫妻感情更加深。

中原篇

中原雖在北部,校風卻比較保守,早期只有理工學院,女生比較少,理工女生常被認為不打扮,後來雖有商學院、設計學院及人育學院,仍不像在台北的學校那樣時髦。剛返國教書時,中原人數比較少,學生相對也比較用功,因此對同學的要求很高,總希望能以我們在中原時「以美國MIT自許」的心情來教育下一代的中原人。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大環境變化很大,新新人類的思想也與以前不同,對同學的要求也在改變,尤其在這多元化的社會裡,大學教育由以前的精英教育改變成通才教育,注重博雅教育,許多專業知識的要求已延伸到研究所階段,社會複雜化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不再是以前那麼單純化的中原人所能應付得了的,因此教育的模式也需跟著時代做變更與設計,因此目前在中原我們提出全人品格與創意、創新、創業的新教育模式,唯有具備職業倫理好品格的學生,以及有創意、創新概念的專業素養,才具備有競爭力,與眾不同,中原才能脫穎而出,成為永續經營的世界一流學府。

我在中原服務之經歷如下:化學系所主任、總務長、理學院院長、訓導長、研發長、圖書館館長,目前擔任教務長,繼續推動前教務長王晃三教授各項教學措施,今年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補助,在計畫中推動全人品格教育及三創新教育模式,期盼未來幾年中原在教學上能真正達到卓越的目標。

子女篇~江捷如執筆

猶記得剛要來中原任教時,有種「回家」的感覺,逢人總不經意的說我是「回中原」,因這裡是我從小成長的地方,兒時曾住在中原新村,往返父母的辦公室及宿舍間,校內的恩惠堂更是我認識信仰、受洗歸入基督信仰之所在,所以在正式成為中原的一份子時,格外感覺像是「回家」。這裡有「家」的感覺,不僅是因有著兒時的足跡,目前的工作也讓我深深體會到這樣的感受。兩年半來在工作上的學習,有著同事彼此間的照應、關心,互相的扶持,有著長輩們的提攜、勸勉,一起辛苦也一起歡樂,這是在不同地方待過的我,印象最深刻也覺得最美好的,也很感恩能在這樣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環境工作。

在輔導中心的工作雖然繁重,但有整個團隊一起的努力,加上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盼望著我們所接觸的學生、教職員等有身、心、靈整全的人生,找到每個人生命的意義,這使得工作不僅有意義,也常在其中尋得趣味。這樣的體驗,也成了我對自己也算是對中原的期許。在中原,能貢獻所學,也和這裡的學生、教職員們一起成長,這裡不僅是個知識傳授之處,更是傳揚及建立生命意義的地方。

弟弟正彬目前在美工作,八月正式升格為父親,育有一子。弟弟的個性原本較為內向害羞,在中原的日子,藉由社團的參與,使他不僅變得外向,在美求學時還擔任中國同學會的會長,在教會中也十分活躍。他回憶起中原,覺得從中原畢業的學生都蠻活潑的,腦筋也很靈活,感覺不只是會讀書,也很知道要怎樣玩(特別指休閒,如旅遊等)。在國外也有很多中原的學生都在各個學校或教會擔任領導,或籌畫很多不同類型的活動,顯示學校對全人教育的推展有很好的成果。提到對學校的期許,弟弟覺得可以多鼓勵學生出國,並鼓勵學生更多元的學習,除課業外,其他活動如體育、音樂藝術等方面的素養的提升,是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看著中原不斷朝不同方面在努力,且有更多元的發展,覺得是很好的現象,若將來有機會,他也希望能回到中原來服務!

電子相簿